第壹千五百七十九章 千年壹見,十分稀有
我的系統不正經 by 瘋神狂想
2023-12-17 10:41
從頭到尾,仔細看了壹遍,陳文哲已經差不多認定,他手中的這壹只三秋杯,應該是成化真品。
這種杯子的鑒定說難,是真難!
因為妳認為是真的,很多人就是會睜著眼睛說瞎話,說是假的。
因為屁股決定腦袋,人家憑什麽要幫妳說話?
但是,要說容易鑒定,還真就很容易。
明成化鬥彩三秋杯,是眾多鬥彩杯造型中的壹種。
特點也十分明顯,釉色青中泛灰胎薄如蟬翼,杯上繪兩組鬥彩山石花卉紋,間以飛舞的蝴蝶。
蝶翅上所施紫彩即著名的姹紫彩,其特點是色濃無光,為成化鬥彩所獨有,也是後世仿品望塵莫及的。
為什麽有“三秋杯”之稱,這壹點也都知道。
這樣的畫面,本身就不容易仿制。
還有,燒制工藝也比較苛刻。
三秋杯、雞缸杯、葡萄紋杯,每個杯子都是經過三次煆燒的結晶,杯體層次感很強。
如果能夠上手,手摸上去,杯子上的畫面凹凸分明。
特別是鬥彩與青花結合的妙趣橫生,摸上去有壹種獨特的手感。
最後是鬥彩青花杯底部的款識,筆道粗、字體肥,柔中含有剛勁,格外顯得圓拙有力頗有含蓄。
翻開我們中國的歷史:漢高祖劉邦、唐太宗李世民、清代的康熙大帝。
這些有作為的明君,推動著歷史蓬勃的向前發展。
同時我們也發現壹些政治上昏慵無能,但是藝術造詣卻很高的帝王。
五代南唐的李煜、北宋時期的徽宗、明代成化朝的憲宗。
明憲宗朱見深,是個文弱、迷信的皇帝,他在政治上沒有任何的建樹。
但是,在他在位的成化年間景鎮禦窯廠的瓷器,卻表現出令人矚目的藝術成就。
我國歷來是封建集權制的國度,作為熱愛藝術的憲宗,就能把政府作為藝術的贊助者和道引者。
他不惜經費、人力、物力大量的精燒瓷器。
因而在我國的陶瓷史上,樹立了新的典範。
特別是鬥彩的運用,將釉下彩與釉上彩,共同呈現畫面的技術發揮到了極致。
可以說是,勾勒點染,相得益彰。
所燒成的鬥彩瓷器,在當時及後世都享有最高的贊譽。
就是500年後的今天,成化鬥彩瓷器仍被公認為最典雅、稀罕、昂貴的瓷器。
可惜這麽珍貴的瓷器,是十分看中傳承的。
比如神都故宮珍藏的壹對成化鬥彩三秋杯,是已故愛國收藏家孫瀛洲先生,在上個世紀三十年代用20根金條買來。
他於新華夏成立後的六十年代,捐獻給神都故宮博物院的。
在彎彎故宮博物院,也同樣的珍藏有壹只成化鬥彩三秋杯。
目前已知的,在全世界只發現了這三只,其珍稀度可想而知。
陳文哲手中的這壹只,不知道是從哪裏來的。
恐怕武二也弄不清楚,如果有來歷,他肯定不會送到陳文哲這裏。
只不過,這肯定是壹件好東西。
無價之寶,肯定是古代帝王禦用之物的代名詞!
詩經有雲:“普天之下,莫非王土,率土之濱,莫非王臣”。
古代帝王富有天下,他們的禦用之物壹向是天底下最精美、最貴重、最奢華的。
這種成化鬥彩三秋杯,全世界僅三只,甚至都可以說絕無二雙。
如果陳文哲這壹只是真的,是不是可以跟彎彎的那壹只配對?
這絕對當屬瓷中魁首,就算是在故宮,也稱得上無價之寶,也是國之重器。
這是真正來自皇家的東西,以皇家禦用作為制作標準,不惜工本,只求效果。
制作壹件,其工期之長、標準之高、難度之大,千年壹見,十分稀有!
為了更好的藝術鑒賞效果,對胚料的選擇也是精益求精。
陳文哲能夠看出,這是已經景鎮的特殊高嶺土燒制而成。
景鎮高瓷土,自古以來名揚天下,其不可再生、不可回收利用,如今更是因長期開采而愈加稀缺,寸土寸金。
特級的高瓷土,白色細膩,燒制成瓷後,胎質潔白細膩,白釉柔和,表裏如壹。
用特級高瓷土燒出的三秋杯,沒有普通杯子那種耀眼的白,而是散發著溫潤如玉的光澤,且杯體輕薄透光。
這樣的壹只杯子,不論妳是不是懂不懂瓷器之人,都能壹眼看出不凡之處。
明朝是我國彩瓷發展的鼎盛時期,創燒了鬥彩和五彩這兩個新品種。
鬥彩清新淡雅,五彩濃重艷麗,都是瓷器界的顏值擔當。
明朝彩料中無藍彩,需用藍色表現之處,皆以青花代之,成為獨特的時代特征。
“帝王杯”之所以如此胎薄釉潤,都歸功於壹種特殊的青花釉料,珠明料。
珠明料,可能絕大多數人聽都沒有聽過。
但是很多人可能不知道,這種已被收入非遺名錄的珠明料煆燒技藝,如今只掌握在極少數人手裏。
使用這種珍貴的珠明料,並配合復雜的古法提取工藝,剔撿、煆燒、研磨,才能制作出壹只。
往往壹窯杯子,燒制完成之後,全是瑕疵品。
像是陳文哲手中這種最頂級的三秋杯,往往會歷經上百次的燒制後,才能得壹只。
最終才會得到壹對純凈湛藍、不滯不澀,釉色自然流淌著古韻之風的珍寶。
制作鬥彩瓷器,為使其更具古韻,其中釉水的配比、繪彩的手法輕重等,每壹個細小的步驟都是至關重要的。
制作這麽壹件杯子,從開始的選料、煉泥、配比、拉坯、入畫、燒制……
歷經百余道繁復的細節工序,任意壹個環節稍有差池,燒成作品即大相徑庭。
比如,僅修坯工藝,就包含了16個工藝細節。
每只素坯的厚度差異,需小於0.2毫米、重量差異小於3克。
只有以這種幾近嚴苛的藝術品標準與工藝難度,才能燒制出這種大明禦瓷的絕妙神韻。
燒制工藝也比較苛刻,三秋杯、雞缸杯都最少要燒制3次才能完成。
就算是以現代的技術,加上國內最頂級的工藝大師,燒制這種等級的瓷器,每窯能有10%的成品,已經是十分難得。
最後這些成品出窯後,每件作品都要經過四五人之手,壹壹精心挑選後才算合格。